编辑 | 虞尔湖
出品 | 潮起网「于见专栏」
国漫的发展,虽然看似充满希望,却也令人十分揪心。尤其是曾经影响力首屈一指的《凹凸世界》,从诞生伊始就刻着同人文化的基因,却也让很多粉丝的期待与无奈交织在一起。
早在2012年,官方贴吧“7doc”就聚集了第一批创作者,七创社在2013年更以官方身份参加CP同人展,主动培育同人生态。
这种开放策略,为IP埋下了爆发性增长的种子——当2015年试播集上线时,它已拥有成熟的角色数据库和创作社群基础。2016年10月,七创社在B站发布《凹凸世界MMD》,开放四位主角的3D模型供二次创作,弹幕瞬间被角色名淹没,同人视频迅速突破50页。
这种创作自由催生了独特的“数据库消费”模式:粉丝通过对角色符号的解构与重组,持续为IP注入生命力。在LOFTER平台,《凹凸世界》至今仍是二次元创作榜前五中唯一的国产IP。
然而,随着其商业化的深入,其发展瓶颈也随着其内容创作瓶颈的出现,而暴露无遗。
多赛道突围,却难敌残酷现实与资本困境
展开剩余86%衍生品销售印证了这种模式的商业潜力。天猫“七创社旗舰店”中,Q版毛绒趴趴玩具销量突破1万件,多款周边保持4000+月销量。
截至2023年3月,官方开发的SKU超过2220个,覆盖潮玩、服装、文具等品类,自营衍生品年销售额一度高达4000万元。2017年摩点网周边众筹时,13554名粉丝以315万元人民币的筹款金额,将这个国产原创IP推上国产动画众筹榜首。
然而,同人文化的双刃剑效应逐渐显现。一方面,粉丝的热情为IP提供了免费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力量;另一方面,过度依赖同人创作导致IP核心叙事的缺失。
当七创社试图将粉丝热情转化为商业价值时,发现同人文化虽能带来初期的流量和口碑,却难以支撑长期的盈利模式。
例如,衍生品市场虽然销量可观,但多数商品定价不超过50元,瞄准学生群体的定位限制了利润空间。更严重的是盗版冲击——2017年官方微博发布公开信,痛斥漫展上泛滥的盗版同人商品蚕食正版市场。
当七创社试图将粉丝热情转化为真金白银时,困境才真正显现。MMV的财报揭示了收入五重奏的失衡:2023年商品收入(主要为衍生品)1718万元、游戏收入1613万元、IP授权收入632万元,外加动画制作与其他服务。这些数字背后是三个难以跨越的商业化鸿沟。
衍生品的天花板效应:尽管衍生品销量可观,但定价策略和盗版问题严重制约了盈利能力。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,而盗版商品的低价竞争进一步压缩了正版市场空间。例如,2017年官方公开信中提到,漫展上盗版同人商品泛滥,正版周边的市场份额被严重侵蚀。
游戏化尝试的高开低走:2020年《凹凸世界》手游公测首日登顶iOS免费榜,但半个月后畅销排名暴跌至500名开外。至2023年3月,其月收入萎缩至2500美元。
2023年推出的替代品《寻光之旅》同样未能扭转颓势,上线三个月后iOS日均下载量跌至700左右,总收入约40万美元。四款已公布游戏中,尚有两款停留在蓝图阶段,反映出IP改编游戏的开发能力不足。
动画剧集的增长瓶颈:对比B站追番人数,凹凸世界第一季148万,第二季112.6万,第三季252.6万,第四季348万,人数在涨,但巅峰早已不在,追番最多的第四季于2022年4月29日上线,相比上季推出隔了有三年。但第四季作品彼时在“国产动画追番人数排行榜”的排名已经降到了第42位。
与此同时,观众的批评声不绝于耳:“耐心磨完了,剧情又拖又碎”、“感谢七创社百忙之中敷衍我”。由此可见,追番多不代表就比之前好到了哪去,开播到中段时,粉丝便发现剧情严重注水的问题。“除了特效和镜头提升,其他跟第二季的毛病一模一样,完全可以只看最后两集”。更有网友如此吐槽:“依旧2倍速,剧情真的没有”。
在资本层面,MMV的战略漂移加剧了危机。2023年1月,MMV成功登陆纳斯达克,旋即宣布收购淘米网络(旗下有《摩尔庄园》《赛尔号》等IP),但最终因资金短缺告吹。更引人瞩目的是公司的元宇宙转型战略。招股书中,MMV宣称将开发“用最先进Unreal引擎打造的AAA质量”《凹凸元宇宙》,横跨手机、PC、VR等多平台。
董事长许怡然甚至提出用AI解决编剧瓶颈:“即使AI编写的100个情节中有99个不好,总比我自己费尽心思想不出一个要好”。然而,这种过度超前的技术投入反而加速了资源耗散。
创作力危机背后,内容与商业的失衡
商业化受阻背后,更深层的是创作系统的结构性危机。当七创社将业务重心转向周边开发与游戏化时,动画质量不可避免受到影响。
第四季暴露的叙事失控问题尤为典型:为满足角色粉需求,制作组不断添加新角色和支线,导致前三季埋下的伏笔无法收回。为拉回主线强行加入功能型角色,反而引发更大不满。粉丝甚至发起“重制第四季”请愿,折射出官方叙事权威的崩塌。
人设与剧情的割裂进一步恶化。凹凸世界被指控抄袭《JOJO》的第四部不灭钻石的音乐,网上也出现了大量抄袭实锤的视频。这种创作失控导致IP核心资产——角色数据库的稳定性被破坏,动摇了同人创作的根基。
面对危机,七创社于2024年作出惊人之举:取消原定第五季,将IP委托给新组建的“光和社”重启。这个由原第三季主创组成的新团队,接过了修复IP创伤的使命。
2025年3月,《凹凸世界:Reborn》以平行宇宙重启形式上线,成为光和社的背水一战。制作团队选择了颠覆性的叙事节奏:将原版32集的预赛剧情浓缩进前两集,主角金获取元力技能的历程从旧版四集压缩到一分钟。
这种“高速叙事”是制作方对旧作拖沓的矫正式回应。新版摒弃了多线群像叙事,聚焦男主角金的单一视角,热门角色仅作为背景板出现。主角性格也被重塑——从天然呆蜕变为机敏的行动派,以加速剧情推进。
光和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粉丝沟通姿态。2025年4月的线上座谈会上,团队依据5000份问卷回应16个核心问题,承诺“不改变任何角色性格”,并公布支线修复计划:雷德的科研所过往、安莉洁与银爵支线均已排期。这种透明化操作折射出重启的本质:不是创作革新,而是对粉丝情感的紧急修复。
国漫IP化警示录,同人经济商业
从2015年试播集到2025年重启,《凹凸世界》十年兴衰为国产动漫IP化提供了沉重而珍贵的样本。它证明同人文化能成就一个IP的崛起,却不足以支撑其商业可持续发展。
当七创社将“万代模式”作为目标时,可能低估了内容产业的基本规律:角色经济的生命力永远根植于持续优质的内容供给。当第四季因质量下滑导致追番排名跌至第42位时,衍生品与游戏便成了无源之水。
MMV当前6517万元的年收入,映照着中国动漫产业集体困境:如何在粉丝文化、内容质量与商业回报间找到平衡点?当《凹凸世界》手游月收入滑落至2500美元,当重启版在弹幕中面临“毁童年”的质疑,答案仍未清晰。
光和社的《Reborn》标题暗含双重隐喻:既是IP的重生渴望,也是国漫商业模式重构的实验。在座谈会结尾,导演放出嘉德罗斯怒斥“未知对手”的分镜——这未知对手或许正是所有国产动漫面临的共同命题:当资本热潮退去后,究竟什么才是支撑IP长红的真正力量?
“可惜了,”一位资深制片人摇头,“《凹凸世界》的同人生态本是金矿。”而在上海七创社办公室,年轻的编剧团队正分析《Reborn》第三集用户数据。
弹幕里“格瑞出场”的欢呼与“还我凯莉”的抱怨交织,显示器光照亮他们疲惫而专注的脸——这张面孔,或许才是中国动漫穿越商业化迷雾的真正希望。
结语
《凹凸世界》的案例表明,同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,既能成就IP的初期辉煌,也可能成为商业化的桎梏。
未来,国产动漫IP需在内容创新、粉丝运营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,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希望在国漫艰难的发展历程中,《凹凸世界》不会成为一部反面教材。
发布于:云南省场外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