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的吴国,一直被认为是周王室的后裔,属于姬姓诸侯国的一个分支。然而,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:在周人灭商之前,西岐的周人是否真的有能力向江浙一带拓展势力?《史记》中的《吴太伯世家》,这段记载到底与历史事实吻合吗?
《吴太伯世家》提到,吴国的祖先是周太王的两个儿子,太伯和仲雍。为了让贤明的弟弟季历继位,两兄弟选择携手南下,来到尚处于蛮荒状态的吴地,建立了吴国,并在这里繁衍生息。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太伯和仲雍实际上是受周太王的指派,带着任务去东南建立一个周人的据点,形成对商朝的夹击,从而为周人未来的崛起提前布局。
从战略角度来看,这无疑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,但问题在于:周人是否真的具备跨越千山万水,越过商朝的控制范围,穿越多个蛮族部落,最终顺利到达吴地并安顿下来?周太王时期,周国的势力还很弱小。那个时候,周人刚刚从戎狄的压迫中逃脱,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,正处于恢复国力的阶段。对于当时的周国来说,商朝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敌人,连面对西戎和东部各族,周人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。
展开剩余77%事实上,周太王时期的周人,甚至不具备进行远程殖民的能力。只有经过周公季历和周文王的努力,周国才逐渐积蓄起实力,准备挑战商朝的霸主地位。从地理上来看,从西岐到吴地的直线距离大约有两千公里,这个距离对于周人来说,在公元前12世纪几乎是不可能跨越的。没有地图,也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,周人如何能够凭借当时的国力从陕西甘肃地区跨越万里,到达江浙一带?更何况,吴地的西边和北边还存在着东夷、徐戎、淮夷等一系列强悍的部族,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。就凭太伯、仲雍和少数随行的部族,要突破这些部落的封锁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即便是周武王伐纣之后,周王朝的诸侯国最初也大多集中在今河南一带,只有在周公东征之后,周朝的影响力才开始逐步渗透到山东、河北、安徽和江浙等地区。对于刚刚取代商朝的周国来说,东南地区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带。周太王时期,周国刚刚恢复国力,甚至连商朝的威胁都无法轻视,根本没有余力去开辟遥远的东南疆域。
实际上,周国的早期扩展主要是在西周时期,通过建立一些像虞、虢这样的战略据点,来为与商朝的对抗积累力量。这些据点分布在周原附近,距离宗周镐京较近,可以视为商朝的包围圈中的前哨和补给站。而吴地,则远在周人的控制范围之外。太伯、仲雍去东南开创吴国的故事,似乎更多的是后人的想象,试图通过这种历史传说将吴国与周王朝的血脉连接起来,从而为吴国的起源赋予一层神圣的光环。
我认为,所谓太伯、仲雍流落东南创建吴国,根本就是后代吴国人为了攀附周王室而编织的一个神话。随着岁月流逝,口口相传的故事逐渐脱离了实际,形成了历史的误读。到春秋时期,吴国人为了塑造一个尊贵的开国始祖,便将这一神话包装成了“历史”,从而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增添了荣耀。
中国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。在晋代之后,匈奴人和五代十国的一些小国,常常声称自己是汉高祖的后裔;李唐王朝将自己的血脉追溯到老子李耳;甚至朱元璋也想通过与宋代朱熹的关系,来抬高自己的身世。这样的做法,早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,不仅仅是吴国的专利。
至于吴国的早期历史,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,但从现在的考古和历史分析来看,吴国更可能是由当地的土著部族逐渐发展而来,可能与越国有着某种血缘上的联系。吴国的崛起,不同于周国、秦国等大国的起源,而是随着当地部族逐渐吸纳华夏文明的影响,逐步发展成一个有着较强中央集权的诸侯国。
吴国的“华夏化”进程比秦、楚等国晚了很多,和越国几乎在同一时期。在这一过程中,吴国吸收了大量的华夏文化,并在春秋中期开始逐步形成了与周朝等大国的外交联系。为了在华夏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,吴国便开始杜撰出一个周太王的后代做为其祖先,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尊贵的历史位置。
事实上,在当时,许多国家的历史还没有确立明确的记载方式,很多早期的史实也并不完全清晰。吴国能够在春秋中期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,部分原因就在于它自称为姬姓的后代,这并没有伤害到其他国家的利益,而后来的历史传承者也不加以质疑。于是,吴国的“周太王后代”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可,逐渐成为了官方记载。
正如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已经无法追溯鲁隐公之前的历史一样,吴国人对自己历史的编纂,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,和后来的造神运动以及虚构三皇五代的历史没有太大区别。
发布于:天津市场外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